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

移山(上篇):移山工程波折重重 终见天日

1 of 4
华社研究中心近期出版雪隆第一本华人民间历史图片集《移山图鉴》,厚达258页的书册,仅是上册,全书由3位文史工作者分工合作完成,下册预计于今年12月出版。
厚重的图册,名为《移山》,取自“愚公移山”,比喻先人开疆拓土的刻苦精神。奔波于雪隆各地,搜集和考证历史的编辑人,其实也是“愚公”,为补白历史的缺角,劳心劳力,终让波折重重的《移山》得见天日。
事实上,《移山》从筹备到成功出版,前后历经20多年,两度搁置,换了几次主导,最终才“初步完成”,说它是“呕心沥血的浩大工程”,尚不足以完整反映出漫长过程的艰辛。
《移山图鉴》和华社研究中心(简称‘华研’)的成立,有着深厚的渊源。
早在1980年代,华研成立之初,当时的研究员暨现任荣誉研究员李业霖,就有编撰雪隆华人历史图片集的概念和计划,并且已付诸行动,搜集历史图片。
当时,他仅靠一人之力,到博物馆、国家图书馆、国家档案局、报馆等机构查阅资料,从大量的旧明信片、旧报章、各种中、英、巫文书籍中收集历史旧图片,还特地到雪州各城镇拍摄珍贵的文物照片,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。
一场欢喜一场空
经过长期的搜集,到已着手剪贴和编辑,可惜始终没正式出版,累积了一定数量的图片和史料,包括他所写的导论,依然静静地躺在资料室里,继续成为华研未完计划名单中的一笔记录。
1990年代末,这本“沉睡”了十多年的图片集,似乎又见到正式出版的曙光。岂料,种种因素使然,图册未能竟功付梓,又是一场欢喜一场空。所以,图册有一篇已故丹斯里颜清文写的序,日期为1998年4月24日。
2010年,华研董事主席周素英就任。经商议后,众人决定重新开启档案,继续这项未完的计划,并且获得吉隆坡广东义山专项赞助。
只许成功不许失败
对于曾经两度搁置的图片集,众人这一次抱着“只许成功,不许失败”的雄心,委托隆雪华堂总执行 长陈亚才及文史工作者张集强参与编撰工作,由华研学术董事兼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讲师徐威雄主持,组成仅有3个人的编委会,特聘全职助理研究员黄露仪为 专案执行员,承担起这项旷日持久的计划。
这本共600多张历史图片的书册,大部分照片都是未曾发表过的历史图片,徐威雄、陈亚才及张集强三人,重新整理李业霖留下的资料和图片,再延续更详尽的搜集、考证和编写工作。
每个细节力求完美
《移山图鉴》全册采用中英文双语对照,图片是从1857年至1957年的雪隆百年历史,上册内容分为“拓荒与建制”、“经济与民生”及“教育与文化”三个章节,每个章节各有三节,下册则涵盖政治、宗教、民俗及社会层面。
除了3位主要编辑人物,负责英文翻译的陈耀宗、英文审校林武聪,以及排版和美术设计蓝氏君,甚至是印刷品质,都要求极度专业。由于资金问题,初版仅有1500本。
这是雪隆地区重要的历史汇集,也是官方历史之外,首次集结成书的民间历史,华社的珍贵史录,编委会的心血结晶,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,谁也不愿留下一道小小的瑕疵。
拼凑完整历史面貌
徐威雄、陈亚才和张集强三人都有各自的正职,仍毫不推辞地接下编撰雪隆第一本华族历史图片集的重大责任,没有前例参考,没有范本可让受访者及收藏者过目,就像先辈当初赤手空拳,即使明知难为仍一头栽进去,锲而不舍。
三人分别接受《南洋商报》专访时都异口同声表达敬仰先辈的“愚公”精神。采访的记者则相信,握着图册的读者,也会感受到同样的“愚公”精神。
想象……每个单元都有500、600张照片要筛选,其中不乏类似的场景和人物,单单挑选画面最清晰、内容较完整、承载的故事和讯息较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照片,就极费时间和精神。
我们听来觉得很沉重,很累人,很沉闷,完全吃力不讨好的工作,三人却非但不苦,反而觉得“有趣”和“振奋”。
充满惊喜和新发现
陈亚才在零散的老照片堆中,逐渐摸索出一段故事时,就像发现新大陆般,兴奋难言:“那是100年来华人在雪隆地区和这片国土上,参与开拓和建设的历史事实和记录,许多照片都是不曾见过或想过的事件。”
张集强长期研究吉隆坡历史,大学论文就是已出版的著作《英政府参政时期的吉隆坡》,在《移山》的编撰工作中,他负责“拓荒与建制”章节,虽是他的专长,却坦言“充满惊喜和新发现”。
“以前研究的吉隆坡历史,都是参考和依据官方史料,这一次所接触的,却是来自民间的历史,一切所搜集到的照片、故事,以及当事人的回忆,都是散落在民间各处的细节。这一些细致的部分,一般不会出现在官方史料里。”
增加历史认知体验
“我们所读的历史,甚至本身所研究过的历史,只是历史的大轮廓,但还有许多许多的内情和真实存在过的人、发挥生过的事、消失了的物,这些小历史,只在民间才有。”
从散落民间的历史证据中,他接触到官方历史以外的另一个世界,互相对照,拼凑更完整的历史面貌。
两年来奔走于雪隆各地的徐威雄,为了寻找老照片,规划路线,多次来回拜访,听闻某人、某会馆或某社团有“好料”,就驱车直奔。
很喜欢他说的一段话——虽然“遗憾”许多老照片都在意外事故中烧毁、遗失或丢弃,但能够补白历史的缺角,仍是一段充满惊喜和发现的过程,也是增加历史认知的宝贵体验。
承传刻苦精神
《移山》之名,出自徐威雄的建议,另外还有《扎根》等5、6个书名建议,最后一致议决采用《移山》,取自“愚公移山”成语,直接又传神地体现祖先开疆拓土的刻苦精神。
“遥想先辈南来,赤手空拳,站在陌生的荒芜土地上,谁也不知未来将会如何,但仍咬紧牙根,开拓荒土,历经百年,成就今日的繁华风景,也为未来奠定方向。那明知不可为仍为之的坚毅,确实有愚公移山的精神。”
“于是,我们决定以‘移山’为名,除了体现先辈的精神,也希望能以图为证,将这样的精神和历史证据,传达给下一代,传达给后来者,希望后人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感动,珍惜先辈的努力成果,继往开来。”
图册的封底,特别解释书名的由来和意义。
一字一句,百年岁月,历历在目。
华族先辈,梯山航海,以愚公之精神,移志南山,筚路蓝缕,再造家园,巍巍乎若太山而不拔,斯图为证,以鉴知于来者。
明日:从泛黄百年旧照,回看雪隆的过去,昔日荒芜山河,今日繁华都城……
报道:陈绛雪/摄影:陈成发、 姚春显、谢德煜 (部分图片由编委会授权使用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