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mayashanti5282046.wordpress.com/2009/06/19/%E5%90%89%E5%85%B0%E4%B8%B9%E5%9C%9F%E7%94%9F%E5%8D%8E%E4%BA%BA%E6%B0%91%E5%B1%85%E5%BB%BA%E7%AD%91%E6%A0%BC%E5%BC%8F/
吉兰丹土生华人民居建筑格式
作者 mayashanti5282046 on 六月 19, 2009
前沿
吉兰丹土生华人的村落分布在吉兰丹河沿岸一带,目前的村落有大约48个,村民人口由数十户到百多户不等。国民大学建筑系主任AR Mastor Surat曾经率领一批学生前往一些村落考察土生华人的传统民居建筑,并制作了3个模型。他透露,目前全吉兰丹大约还有10来座传统的土生华人民居。不过笔者估计,应该不只于这个数目,因为单单在唐人坡,就有好几栋古色古香的传统华人民居。
一般资料都声称吉兰丹土生华人的传统建筑融合了中国,马来和泰式建筑色彩。笔者以为这样的形容过于大而化之,应该说,本质上他们是含有部分闽南建筑色彩的吉兰丹马来屋/暹罗屋。
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英国殖民吉兰丹之前,这里的马来人和泰国的暹罗人实际上在人种上和语言上都无甚差别,所以暹罗屋就是马来屋,马来屋也是暹罗屋。一般估计,大约在250年前到300年前抵达这里的华人,开始时不可能有能力建造有规模的屋子,所以只能够在乡村和唐人坡,这两个主要聚居地建立简陋的木屋。
第一代来这里落脚的华人娶了暹罗女性,繁衍混血的第二代,第三代或4代,才累计了足够的财富,有能力建造稍具规模,至今依然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。所以根据一般的口述历史,多数的这些传统民居历史大约有百多年。这正好是4到5代的时间。
民居特色
笔者有机会参观和拍摄了四间吉兰丹华人传统民居,两间分别在Tebing Tinggi,和Sering的,是融合了浓厚吉兰丹马来民居特色的高脚屋,另外两间则是坐落在唐人坡的华人甲必丹故居,后两者的马来建筑特色虽然比前两者少,然而基本上依然是马来式和华人式的混合建筑。
坐落在Tebing Tinggi,和Sering的具有浓厚马来民居特色的高脚屋,我称他为传统乡村华人民居,相信主要聘用马来工匠,所以包含的马来建筑特色更浓厚。而且为了适应乡村每逢年终必河水泛滥的环境,所以在布局,通风等因素上更接近马来屋。相反的,在唐人坡的甲必丹故居包含较多闽南民居建筑的色彩,也可能直接聘用来自福建的工匠。
Kampung Tebing Tinggi黄宅
是一间重修和加建了至少两次的高脚屋。屋主黄源芳今年72岁,他表示其高祖父从中国南来,他已经是在马来西亚的第五代,他孙子是第七代。祖屋由其曾祖父建于1919年,建立年代刻在供奉祖先厅堂的木墙上。
黄宅根据传统马来屋的格局,分为大厅部分(Rumah Balai),二厅和睡房(Rumah Ibu),屋前乘凉处(Serambi)和设在左后方的厨房。在大厅和二厅之间,是一道狭长的天井,供采光和通风,不像中国民居呈正方形的天窗。二厅和厨房之间也是狭长的天井,根据Mastor建筑师的分析,这样的格局基本上几乎完全采用了马来传统高脚屋的做法。
根据笔者观察,黄宅大厅首进采取斗拱的做法,应该是比较明显的闽南建筑营造方式。此外,二厅是狭窄的空间,中间的墙壁像一道屏风,左右两侧各有一道后门。墙壁前摆放一座精雕的神案,和多数马来西亚庙宇宗祠的木雕神案无甚差别。差别最明显是墙壁上贴满了直的对联,横匾,还写满了供奉神明的名字;天上圣母,山西夫子,朱府王爷和福德正神。妈祖,关公和大伯公,应该是家家户户共同供奉的神明,至于其他地方的土生华人是否也一定供奉朱府王爷,则需要进一步考究。
金屋才高诗吟白雪
玉堂春早妆点红梅
这是其中两句写在厅堂的对联,字体俊秀。可以肯定的是,土生华人长辈们绝大多数都看不懂该对联究竟写些什么。吉兰丹华人历史与文化协会主席黄崇锐老师透露,这样有意境的对联必定出自古时候秀才书生的手笔。他说,200多年前定居在乡村的土生华人先辈多为没受教育的平民,别说写对联,他们连族谱,墓碑,堂号匾额的文字也不会写,所以才造成很多历史只能凭口述,缺乏物证和记录的困境。当时后,一些在唐人坡发迹后的甲必丹从中国雇佣了一些秀才书生,帮他们打里生意兼教导孩子念书。乡村的华人不仅向这些秀才们请教各种供奉神明和祖先的礼仪,还把他们的对联,字画带回村子去。
待续。。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